
少林寺,又名僧人寺,有“禪宗祖廷,天下第一名剎”之譽,寺院香火旺盛,是中老年朋友禪修勝地。
少林寺始建于495年,32年后,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嵩山少林寺傳授禪法,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,此后寺院逐漸擴大,僧徒日益增多,少林寺聲名大振。

到了現代,一部電影《少林寺》更是讓其名揚海外,很多國外游客慕名前來游玩。
到少林寺游覽,必去山門、甬道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閣等景區。
山門為少林寺大門,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修建,1974年重新翻修。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“少林寺”三個大字。匾正中上方刻有“康熙御筆之寶”六字印璽。山門前有石獅一對,雄雌相對,系清代雕刻。
過了山門,便是甬道。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,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。這里共有20多通歷代石碑,如“宗道臣歸山紀念碑”、“息息禪師碑”等。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,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,有碑廊之稱。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,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。

經甬道過碑林后便是天王殿,天王殿位于碑林的盡頭,以供奉象征“風、調、雨、順”的四大天王而得名。該殿紅墻綠瓦,斗拱彩繪,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。三間重檐歇山頂殿堂,外面有兩大金剛,內里則是四大天王像,威武雄壯。

穿過天王殿,其后有大雄寶殿。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,與天王殿、藏經閣并稱為三大佛殿。

原建筑毀于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1986年重建。殿內供釋迦牟尼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的神像,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“寶樹芳蓮”四個大字,屏墻后壁有觀音塑像,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。

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的神像,屏墻后面懸塑觀音像,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。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,重建于1982年。

藏經閣位于大雄寶殿之后。藏經閣,又名法堂,明代所建,毀于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1994年重建,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。
少林寺是佛門之首,因此,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、指點議論、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、亂動寺廟之物,尤禁亂摸亂刻神像,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。